作者:周绪红 来源:博雅学院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刚刚度过了愉快的国庆长假,马上就要迎来10月12日校庆85周年,大家这几天都沉浸在节日的喜悦氛围中。今天,我们又欢聚一堂,为博雅学院2014级26名新同学举行简单而又不失隆重的开学典礼。首先,我代表学校对26名新同学进入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学习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祝贺!
为加快推进重庆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战略,加强基础文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重庆大学于2011年7月成立了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汇聚了海内外一批著名学者,大力引进有学术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开展小而精、高起点、高水准、跨学科的学术研究,由此孵化出跨学科的基础文科院系,这一思路和实践为在传统工科院校发展基础文科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作为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最重要的人才培养项目,“重庆大学博雅学院”于2012年10月成立,2013年正式开始招生,着力为学生提供中西贯通、文史哲贯通、政经法贯通,经典阅读、大量写作、小班教学、个性化指导、深度研讨的博雅教育,培养未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
重庆大学博雅学院虽然成立只有两年时间,但在学校的高度重视以及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在(名誉)院长张旭东教授、学术总监甘阳教授等学者的带领和推动下,学院已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在硬件设施上,为映衬博雅学院应有的格调和气质,学校把“文字斋”、“老办公厅”、“工学院”等学校最为古朴典雅的几栋建筑用作博雅学院专有的学术活动室、图书室和教室等场所,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研究条件;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校尽可能地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不拘一格引进人才,目前博雅学院拥有全校所有学院最小的生师比。在这里,学院为每位同学都配备了博雅学业导师,充分保证师生教学互动,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在这里,有着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每年近40场各种学术讲座、研讨班、学术沙龙,同学们可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丰富学术视野,把握学术前沿。在这里,同学们拥有更多的展现自我和历练的机会,今天这样的典礼,学院完全交由学生自己来担任主持,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由此可见,博雅强调的是精英教育,但需要同学们明白的是这并不代表着特权,而意味着更多的努力与责任。同学们选择博雅教育,就是选择了不同于传统专业的教育模式。我们的教育理念是“打破专业教育,不培养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不以直接就业为导向,而注重培养学生的心智、社会责任感和领导力”。因此,在接下来的四年时间里,你们将进入一种“无专业”的学习模式,这对于传统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化教育而言,你们的选择充满了对自我的挑战。在今年全校新生的开学典礼上,我讲过:“大学之于学生,一是滋养学识,二是涵养心灵。”而“博雅”正是对这二者更高的要求。顾名思义,“博雅”即“广博风雅”,通俗的讲就是学识渊博、品行端正。为此,我希望博雅学院的学生,不管是在为学、为事、为人等各方面都要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来规范自己,来鞭策自己,努力成为学生中的标杆和榜样。希望同学们传承重庆大学“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校训精神,为“广博”比别人付出更大的努力,投入更多的精力,广泛涉猎、深入研究,知晓古今、融贯中西;为“风雅”比别人锻炼更强的毅力,培养更稳的定力,主动历练、砥砺心志,坚守梦想、淡泊宁静。
最后,借此机会,代表学校衷心感谢高研院和博雅学院的全体师生,特别是像在座的甘阳教授、周永明教授等学者为重庆大学博雅学院的发展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辛勤汗水;希望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借鉴欧美博雅教育的先进经验,根植于5000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面向学术发展前沿和国家地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吸收外来、不忘本来、面向未来,早日把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建成“中国最好的博雅教育实验基地、中国西部最好的基础文科人才摇篮”,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