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学东 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斯坦福大学分别在2012年和2013对通识教育进行改革,并于2013年秋季学期实行新的通识教育方案,包括思维与行为方法、有效思考、写作与语言等四类必修课。本研究对2011年和2013年通识教育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在改革的过程中,斯坦福大学始终秉持通识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对通识教育内涵的认识,基于不同的通识教育哲学观建构了个性化的课程体系。新的通识教育方案实现了从学科到能力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有效表达能力。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既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更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它强调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健全人格、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指出,通识教育应该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具备四种能力,即“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交流思想的能力、做出恰当判断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斯坦福大学是一所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以习得知识、练就技能、培养社会责任感、适应性学习等作为本科教育目标。通识教育是其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的通识教育,以期“完全激发学生潜在的学术兴趣,培养学生在其研究领域获内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心灵装备”,斯坦福大学秉承通识教育理念,汲取通识教育精髓,于2012年和2013年两度改革通识教育方案。
一、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方案的历史沿革
课程方案反映出学校的办学宗旨、教师的价值观念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方案处于不断变革之中,但也保留了一些传统课程,如公民教育与西方文明课程发端于20世纪初期,语言课程创设于1996年,写作课程实施于2003年,等等,成为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一大特色(如表1所示)。本文重在分析与比较斯坦福大学2011年通识教育的人文导论课程、2012年通识教育的领域必修课与2013年的思维与行为方法必修课,详细说明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路径,并完整地呈现斯坦福大学2013年新的通识教育方案。
(一)2011—2012学年通识教育的人文导论课程
2011 2012学年,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必修课包括领域课程、人文导论课程、写作与修辞、语言等四类。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为本科生“提供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广博知识,帮助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使学生认识造就现代世界的重要社会力量、历史力量和思想力量。”
斯坦福大学人文导论课程实施于1988年,是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形成人文思想、文化、价值观、信念等,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人文导论课程由6个学院提供,人文学科各领域学者共同设计并教授,包括秋、冬与春三个学期的连续课程,秋季开设跨学科课程,冬季与春季开设特定学科课程。2011 2012学年,斯坦福大学共开设20门人文导论课,学生每学期须选修1门,每门4学分,共12学分。
斯坦福大学设置了丰富的人文课程,学生可以在这个人文学科课程“超市”中自由选修。然而,对一些学生来说,课程“超市”提供的广泛空问加大了课程选择的难度。因此,为了便于学生选课,斯坦福大学还设立了人文课程套餐,称作“结构化的博雅教育”(SLE),可以满足学生对人文科目的需要。
(二)2012—2013学年通识教育的领域必修课
2012-2013学年,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方案用“有效思考必修课”取代了人文导论课程,形成了新的通识教育方案,包括领域课程、有效思考、写作与修辞、语言等四类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广度,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成分析、判断、推理和解决问题等能力。”
2012-2013学年,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领域必修课分为两类:一是学科广度,包括工程与应用科学、人文学科、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5个学科领域;二是公民教育,包括道德推理、全球社区、美国文化、性别研究等4类课程。学生必须完成领域必修课的7门课程,共21学分。其中,学生需要在学科广度必修课的5类课程中各修完1门课程,每门3学分,共15学分;学生只需在公民教育的4类课程中任意选修2门课程,每门3学分,共6学分。同时,公民教育的一些课程也可以满足学科广度课程的修学要求。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涵盖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三大知识领域,既确保了知识的广度,又加深了专业学习的深度。学科广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广博的学科知识与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而公民教育课程培养学生成为21世纪公民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其中,道德推理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复杂性与多样性,讨论行为规范的合理之处,并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道德问题;全球社区课程旨在讨论全球化带来的新问题,如经济全球化与技术转移,移民问题、经济发展与人类健康、资源开发与保护、种族与文化认同、国际司法与仲裁等;美国文化课程旨在讨论美国的社会与文化,向学生介绍美国种族、民族与宗教的多样性,如教育公平、职业与医疗、社会认同感、公民自由等;性别研究课基于当前或历史背景,向学生解释性别观念、角色与关系,深入研究男女之问的性别差异。
(三)2013—2014学年新的通识教育方案
2013年,斯坦福大学再次改革通识教育,实施新的通识教育方案,包括思维与行为方法、有效思考、写作与修辞、语言等四类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深度阅读、熟练写作、有效交流与批判思维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建立不同学科领域之问的联系,并指导学生将来理智地工作与生活”。
1.思维与行为方法必修课
思维与行为方法必修课包括审美与诠释、社会调查、科学方法与分析、形式推理、应用性量化推理、参与多样性、道德推理、创造性表达等8类课程。2013年秋季及以后入学的本科生,必须完成新的思维与行为方法必修课8个模块的11门课程,共32学分。其中,审美与诠释、社会调查、科学方法与分析都需要修完2门课程,每门3学分,共18学分;形式推理、应用性量化推理、参与多样性、道德推理都需要修完1门课程,每门3学分,共12学分;创造性表达只需要修完1门课程,2学分。
这8类方法课程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生存技能,有助于学生将来的蓬勃发展,适应新的挑战,成为一个富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其中,审美与诠释课程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诠释能力,欣赏和理解具有创意性和理论性的人类文化成果,从而形成一种自我在宇宙中所处位置的深刻观念。社会调查课程使学生能够批判性地思考社会与个人之问的关系,认识和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组织、政治机构、意识形态等。科学方法与分析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与综合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对现有理论进行全面的思考,理解其优劣之处。形式推理课程是诸多研究领域中分析与决策的基础,以增强学生的形式推理技能,提高他们应对世界日益复杂的挑战的能力。应用性量化推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性定量推理能力,使学生对复杂现象有一种熟悉感,即使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形时,也能够预测并改变个体行为。参与多样化课程将拓展学生对建构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社会环境的理解,增强处理文化冲突的能力。道德推理课程向学生阐释权利与责任的本质、公平与尊严的价值、个人善与恶的天性、个人选择的价值、公共政策的正当性,以及构建美好生活的愿景。创造性表达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充满想象力地表达观点,并赋予想法以直观的形象,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力。
斯坦福大学开设了许多思维与行为方法必修课程,它们分别具有个性化的课程目标、修习要求、课程设置与学习结果,并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考核等级,获得规定的学分。此外,新生研讨课、有效思考课程等也可以计入方法必修课的学分。数以百计的课程表明,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8类方法课程跨越了广泛的学科领域,能够增强本科生在专业领域内的学习深度。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课程作为实施新方法必修课的基础,鼓励本科生探索和塑造自己的教育方式。
2.有效思考必修课
斯坦福大学有效思考必修课专门为大一新生而开设,包括自我塑造教育、寄宿制课程及每学期(秋、冬、春)的方法类课程(如表2所示)。其中,自我塑造教育仅在每学年的秋季学期开设,共设6门课程,每门7学分,学生可以任意选修一门。寄宿制课程包括结构化的博雅教育、艺术熏陶与文化生活、在多元学习环境中体验科学发展等三类。SLE没有开设具体课程,但学生每学期的学习工作量相当于2门课程,共24学分,在第一学年内完成;ITALIC共3门课程,分别在第一学年的秋季、冬季与春季学期开设,共16学分;SIMILE也有3门课程,分别在第一学年的秋季、冬季与春季学期开设,共16学分;同时,思维与行为方法必修课的一些课程也可以满足有效思考必修课的学分要求,学生只需在每学期的方法类课程中额外选修一门课程,每门4学分,共12学分。
在20世纪初期,斯坦福大学就要求大一学生选修人文课程(Liberal Arts Programs),如公民教育、西方文明等,有效思考课程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旨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表达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文学理解与政策分析;在演讲、讨论与合作学习中,帮助学生求同存异,解决问题。”有效思考必修课有两类学习目标:一是总体目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形成广博的、可迁移的并能应用于所有研究领域的技能,如批判性的推理、阅读、写作与口语表达能力等;二是具体目标,如深度阅读、文化解释、历史思考、社会分析、科学分析、定量推理等。
有效思考必修课关注一些长期的、重要的问题,并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解释,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特的发现问题与表达问题的能力。在斯坦福大学,学生在第一学年的学习计划中就要制定出能反映其独特需求与人生理想的课程计划,确定必修课与选修课,为今后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学生必须从大量的、不同的课程选项中进行选择,实现学术研究与个人发展的双重目标。
3.写作与修辞必修课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写作必修课实施于2003年,包括写作1、写作2、专业写作三个层次,要求所有本科生必须完成。其中,写作1、写作2由通识教育承担,专业写作则由院系负责。其中,写作1要求学生在第一学年选修1门课程,4学分,包括通识教育中写作与修辞课程1;同时,有效思考必修课的自我塑造教育(ESF)、结构化的博雅教育(SLE)、艺术熏陶与文化生活(ITALIC)、在多元学习环境中体验科学发展(SIMILE),以及专业课中强调分析与讨论的课程等都可以满足写作1的学分要求。写作2要求学生在第二学年选修1门课程,至少3学分,包括通识教育中写作与修辞课程2;而且,结构化的博雅教育及各院系开设的同类课程也可以满足写作2的学分要求。
写作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写作与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修辞技巧,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表达。”围绕此目标,写作1侧重学术研究的基本内容,如了解作者的立场,明确研究主题,探寻有力证据,做出恰当选择,厘清读者的不同期待;强调研究式写作,如通过实验研究获得基本的数据与资料。写作2旨在阐明写作与演讲之问动态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强调可视化的多媒体技术在展示研究结果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与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表达风格。
斯坦福大学非常重视写作训练,将其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部过程。写作课程的班级规模较小,一般不超过15名同学,以研讨课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基于统一的课程目标、写作任务、学习结果,自主选择课程材料,精心设计课堂活动,以提供个性化的课程教学。通过文本分析、课堂研讨等活动,学生掌握修辞学原理,形成个性化的写作风格,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与表达之中。
4.语言必修课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语言必修课的实施开始于1996年秋季学期。学生可以通过四种途径完成语言必修课:第一,在斯坦福大学修完1学年(3个学期)的语言课程,或在有资质的中学后教育机构修完语言课程,但符合斯坦福大学学分转化的要求,共4 5学分;第二,在语言先修课程测试中,得到4或5分,但必须是除英语以外的其他语种;第三,在入学前,通过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的语言测试,并达到规定的成绩要求,也必须是除英语以外的其他语种,如汉语、法语、德语、日语、拉丁语等;第四,通过斯坦福大学的特种语言诊断陛测试。
语言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以促进其它课程学习,使学生能适应不同文化的国家的生活、工作、学习与研究。”斯坦福大学语言课程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能力为导向,二是以标准为基础。以能力为导向强调学生自觉的学习行为,确保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以标准为基础重视语言与文化之问的联系与差异。通过1学年共30周的课程学习,学生要达到不同语言技能领域的能力目标。
二、对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评价
通识教育的内涵随着时问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具有稳定性和发展性的双重属性,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发展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斯坦福大学始终秉持通识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对通识教育内涵的认识,并以不同的通识教育哲学为指导,建构个性化的课程体系。新的通识教育方案实现了从“重视学科”到“重视能力”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1.不同的通识教育哲学,不同的通识教育方案
三种通识教育方案的演变折射出斯坦福大学在不同时期对通识教育理念和内涵的理解与把握的逐步深入。2011年通识教育方案侧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关注那些属于人、作为人的知识,课程设置以人文、社会和文化的沟通为特征,体现了永恒主义通识教育哲学观;2012年通识教育方案把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对立面,强调以学科为中心,注重扩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反映出要素主义通识教育哲学观;2013年通识教育方案超越了学科之问的界限,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表现出开放的、多元的、包容的、解构的后现代通识教育哲学观。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内涵的不断扩展,推动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为通识教育注了入新的源头活水。
2.由“以学科为中心”向“以能力为基础”的转变
2011年到2013年,斯坦福大学对通识教育方案进行了两次改革,通识教育课程也逐步打破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三大学科领域,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012年通识教育方案相对2011年来说,祛除了人文导论课,增加了有效思考必修课;而2013年通识教育方案则废除了2012年的领域必修课,实行新的思维与行为方法必修课。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从重视学科广度开始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了从“重视学科”到“重视能力”的转变,进一步优化了本科教育结构。这种以“能力”而非以“学科”为中心的转变,对学生来说,利于他们在设计自我所接受的教育时,更加明确目的,减少功利色彩,即要主动设计适合自我发展的教育,并非被动地接受;对教师而言,则意味着要为学生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信息与工具,使学生成为有适应能力的学习者,随时应对人生突如其来的挑战。
3.课程设置与通识教育目的紧密吻合
通识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基本价值、态度和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心灵训练与装备”,“鼓励学生诚实地思考、清晰地表达,并在做出结论前养成搜集和衡量证据的习惯”。根据本科教育目标和通识教育理念,斯坦福大学制定了通识教育目标与学习结果;在通识教育学习结果的基础之上,不同的课程模块制定了独特的课程目标与学习结果;单门课程又依据课程模块的学习结果制定出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并详细阐明了预期的学习结果;同时,把课程模块与单门课程的学习结果作为是否达到通识教育目的、是否实现通识教育学习结果的评价依据。通过这种螺旋式的课程设计,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目标逐步细化、具体(如图1所示)。斯坦福大学通过目的明确、内容充实的课程设计,努力追求通识教育目的的实现。
4.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通识教育价值观
通识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研究、解决问题、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和精神。斯坦福大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体现在通识教育目标上,还贯穿于通识教育的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之中。2013年通识教育方案直接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思维与行为方法必修课、有效思考必修课直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与语言课程也能满足思维训练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研究、角色扮演、合作学习、独立学习等,并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通过接受通识教育,学生得以全面了解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使原有封闭的专业化学习得到改善,有利于学生多学科视角的培养,学习多种学科方法,促进学生进一步认识世界、社会以及自我,促进自身未来的发展和全面的进步。”
5.培养有效的表达能力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有效的表达能力包括深度阅读、书面写作、口语交流等,对大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在写作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使他们掌握了必要的写作与修辞技能;在语言课堂中,学生主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交流,讨论共同关心的话题;在研讨课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获得有效的表达技巧,并能以相互尊重的方式,达成一致意见。而且,有效思考课程通过丰富的学习材料、研讨会、小组讨论、学术沙龙、课堂演讲等方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如艺术熏陶与文化生活(ITALIC)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写作与口语能力,为学生今后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做准备。这些寄宿制课程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社会阶层、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学生生活在一起,帮助学生建立课程学习与校园生活之问的联系,创造出一种交流观点、碰撞思想的校园文化。
三、结语
斯坦福大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并培养了大批精英人才,正如比尔·盖茨在斯坦福大学2014年毕业典礼上所说:“我们喜欢招募最聪明、最具创造性的人,以解决最重要的问题。……斯坦福大学是一个盛产天才的地方,她的思想充满了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斯坦福大学是促进人类探索未来并乐于其中的地方,她有着浓厚的研究氛围,让人觉得创新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作为斯坦福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积极倡导学生理陆地生活,关注重要的社会问题,并从多个视角进行解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重要的知识、技能与交往能力,将对他们未来职业产生长期的影响。
通过对2011 2013年通识教育方案的分析与比较可以看出,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思维”有两层涵义:第一,对通识教育进行改革,建构新的通识教育方案,实现了从“重视学科”到“重视能力”的转变,体现了斯坦福大学人才培养思路的转换;第二,在新的通识教育方案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为此开设大量课程。因而,无论学生最终的研究兴趣与职业选择如何,学习新的通识教育课程,都将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存技能,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不断应对新的挑战,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公民。可以说,斯坦福大学对通识教育的持续改革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回应,是对人才培养的深入思考,是对未来知识发展和创新的合理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