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重大主页  ENGLISH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规章制度 > 校内 > 正文
  规章制度
 
 
  通知公告
  ·人文学部第二届学术分…
  ·人文学部2023年职称评…
  ·【4月27日】重庆大学…
  ·【4月23日】重庆大学…
  ·【4月21日】重庆大学…
  ·【4月21日】重庆大学…
  ·【4月21日】重庆大学…
  ·【3月27日】重庆大学…
  联系我们
电话:023-65106865
传真:023-65106865
邮箱:fah@cqu.edu.cn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

 
重庆大学2014年教育改革进展情况报告
    
发布时间:2014-12-19 11:39:46 浏览次数:

来源:发展规划处

今年是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元年,学校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办学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改革推进情况


“十二五”时期,学校始终坚持和把握“创新机制、改革推动”的基本原则,按照内涵式发展要求,加快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在去年初,学校提出了“实施综合改革,推动内涵发展”的工作思路,并向教育部作了汇报,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支持。2014年学校工作要点提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改革推向深入。在秋季干部大会上,结合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会委员会第24次全体会议精神,校党委书记欧可平就进一步推进学校综合改革作了要求;周绪红校长作了题为《坚持问题导向 深化综合改革 继续扩大成效彰显办学水平》的报告,代表学校党政班子提出了对深化综合改革的思考。本学期,在学校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上,多次研究讨论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重点及主要措施,并决定成立了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总体谋划和深入推进。同时,按照干部大会周绪红校长的报告精神,学校从完善内部治理体系、人才培养机制、人事管理制度、科研管理体制、创新学科发展机制、资源配置机制等六个方面成立综合改革专项组,为加强综合协调与组织保障及监督,成立了综合组、组织保障组和工作监督组,同时加强工作部署,启动综合改革方案制订,对综合改革的深化、细化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改革进程中,学校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贯穿始终,坚持依法治校,坚持改革方向和办学目标,以改革推动学校科学发展。通过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中国特色自身特点的现代大学制度,为2020年实现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办学目标提供坚实保障。



二、主要改革举措及成效


(一)加强党委领导,凝聚改革共识。巩固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各项成果,把握好党的工作与学校改革发展中心工作的关系,为深化改革发挥组织领导和政治保障作用。调整校领导分工,书记和校长亲自抓改革,并成立相关组织机构,协调处理改革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各部门、院所和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二)调整学部设置。按照学科分类管理的原则,调整“4(学部)+2(学院)”的基本格局,形成工程学部、建筑学部、信息学部、社科学部、人文学部、理学部(将原文理学部“一分为三”,即社科学部、人文学部和理学部,并将法学院与经管学院划归社科学部)六个学部32个学院的学术事务治理构架,完善学部制度和运行机制。


(三)调整内设机构。坚持“干部人数只减不增,人员编制只减不增”的原则,把行政机构由20个调整为19个,其它直属单位由18个精简为13个。新组建宏观综合业务管理协调职能部门“发展规划处”,专事负责综合改革、事业发展规划、学科规划与重点建设、校学术委员会办公室,将发展与改革统筹起来。


(四)加强学术组织建设。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设立学科建设、学位评定、教师聘任、教学指导、科学研究、学术道德六个专门委员会和六个学部分委员会,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合理确定学术组织人员构成,保障学术组织依照章程行使职权;吸纳普通教授及青年学者参与治学,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


(五)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启动新一轮本科课程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和实践多种培养途径,推进弘深学院五个学科大类实验班改革,培养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大力推进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推动产学研合作,探索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实施以能力为重、基于过程考核的优异生培养模式改革;继续推进学院专业实验班试点,培养实践型创新人才。确立发展目标、发展策略和主要措施,制定文件指导全校通识教育工作,建立校院两级通识教育课程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加大实践环节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比重。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例。


(六)探索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重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加强业务培训、促进专业发展、拓宽国际视野,进一步强化教师“以生为本,爱生如子”的理念,致力学生发展与成长。进一步改进教师评价体系,把教学效果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教师晋升、聘用和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


(七)出台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系统制订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提出招生选拔制度、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导师队伍、国际化培养、质量保证与监督机制、投入与管理机制等9项主要任务,实现学校研究生教育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重大转变。


(八)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修订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继续推进工学部进一步做好工学部“汽车班”、“联合物流班”的改革试点,启动建筑学部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启动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推进信息学部校内研究生实训基地建设。


(九)完善教师晋升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师职称评价办法,深化推进学术内涵评价的指导思想;职称评聘中严格学术标准、不下达评聘指标,畅通教师晋升渠道,使更多优秀的教师积极投入学校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水准的科学研究中;逐步树立坚持标准、内涵发展的良好风气,引导教师用心教书育人、发展学术,促进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十)完善“百人计划”青年教师预聘制度。出台理工类和人文社科类的预聘制教师评价管理办法,完善了基于海外tenure-track的预聘制体系。修订科研启动经费资助办法等引才政策,为引进人才营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并鼓励争取高水平科研项目。


(十一)健全非教师岗位合同聘用制度。完善非教师岗位人员招聘工作机制,实行“按需设岗,按岗招聘,严格标准,分类考察”。针对非教师岗位建立合同聘用制度,合理构建合同聘用制人员的权益、薪酬和福利保障体系,对所有新聘人员实行合同聘用,签订劳动合同。


(十二)完善二级单位分类考评体系。针对不同性质单位的工作内容及特征,分类制订考评体系,引导各单位紧密围绕学校战略目标和阶段工作重点切实开展内涵建设。对学院分“运行”和“发展”两个层面进行状态考评,体现学科差异及其在学校整体布局中的定位。


(十三)探索“2011协同创新中心”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协同创新中心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创新用人、考核、分配等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了“重庆大学关于支持人事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通过多元化的用人方式、流动性的聘任机制、任务为牵引的团队建设模式和竞争与激励为特点的考核分配方式,突破协同创新中心各单位的制度壁垒,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

(十四)推行国家重点实验室体制机制改革。颁布《重庆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体制机制改革意见》(文件另附),构建科学有效的研究所(中心)和科研团队组织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人员聘用模式,破除考核评价机制的约束,形成以“成果产出和增强竞争力”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解决了长期影响和制约国家重点实验室持续健康发展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问题。


(十五)启动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培育计划。颁布《重庆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培育计划管理实施办法》;加强学术科研团队建设,密切与行业、区域和企业等创新单元的协同创新与合作。积极推动人文社科智库建设工作,起草《重庆大学智库建设实施办法(讨论稿)》。


(十六)构建学科交叉生长的促进机制。通过机构调整和重组,理顺学科规划与建设的关系。通过学科构架调整,推动学科交叉,形成高水平的学科集群。明确与行业合作紧密的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方向,跨学院(中心)建立经济可靠汽车、山地城镇建设、钢结构、软物质、物流等跨学科中心。以材料、电气、动力、自动化、机械等学科交叉产生了“汽车稳定与耐久性”新的学科研究方向。


(十七)改革资源配置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建立服务于人才培养、学科布局、队伍建设、基地与平台建设、校区功能需求的资源配置体系。增强发展需求和发展能力在资源配置中的权重,形成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和配置方式。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建立问效问责机制,实现监察审计财务联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十八)健全制度体系。制定章程实施细则,建立章程执行机制;加快有关制度“立、改、废、释”,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及规范性文件。


(十九)建立完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和评估反馈、落实责任追究等关键环节,促进学校党风廉政建设与改革各项工作有机结合,做到反腐倡廉建设与学校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本年度改革主要凸显以下亮点:一是在理念和思路上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二是学术管理体系更加完善。三是内设机构职能更加明确。四是管理重心逐渐下移。同时,改革有力促进了学校事业进步和发展,主要体现为:


生源质量不断提高。2014年在各省的录取最低分高一本线的分差再创历史新高。理科招生3个省份高出当地一本线100分以上;理科30个省份中23个高出一本线60分以上,占76.7%;文科25个省份中17个高出一本线40分以上,占68%。2014年录取优质硕士生生源(985、211、行业特色高校)2267人,较2013年(2105人)增加8%;硕博连读生2014年录取305人,较2013年(233人)增加31%。全面试行博导招生资格审核制,734名教师获2015年博士生招生资格,其中94名教师首次获得招生资格。2014年录取硕博连读、直博生比例较2013年增加37%。


学部的定位与作用进一步明确。学部是教授治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协调学院学术事务的管理平台,也是校领导直接联系院系工作的一个桥梁。学部服务于学院,而不是代表学校管理院系。明确学部在重大学术事务上的协调服务作用,根据学部不同学科特点,制定学部学术规划和人才规划,制定教师晋升学术评价体系;组织跨学科科学研究、跨学科学术平台建设和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交叉;提出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方案,促进大类招生、大类人才培养或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平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协助学校进行教学和学术资源配置;沟通学校和职能部门,减少多头管理,服务于学校的管理重心下移,提高管理效率。


教学成果奖获得佳绩。教育教学改革成绩获得了高度认可,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合作1项),获奖数量比上届增加;本届教学成果奖励工作中,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31项,其中一等奖12项,创历史新高。


“2011协同创新中心”通过认定。由重庆大学牵头,联合长安汽车、中国汽研和一批在渝核心零部件企业及院校,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和福特汽车支持下,按照“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原则组建的“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正式通过教育部和财政部认定。


科研能力与质量提升显著。新增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获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计27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在项目总量、层次上均创历史新高。SCIE 1区文章同比增长73.33%,2区增长87.76%,3区增长32.58%;人文社科SSCI、A&HCI、SCIE检索文章增长35%。


就业质量综合得分排名全国第一。在教育部发布的“2013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我校以就业质量综合得分72.4分居于榜首。



三、推进改革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学校对“综合改革”的思想认识、改革举措、实施力度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综合”。


(二)当前改革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许多问题解决起来往往涉及多个部门,涉及多种政策配套,靠原来的单项改革和局部突破的方法已经难以见效,尤其是在处理增量与存量的关系时,由于资源的有限,“加减法”的利益格局调整将使改革工作面临挑战,这对高校治理能力、尤其是改革能力提出新的考验。


(三)学校、师生员工改革意识、质量意识仍需进一步提高,尤其一线教师要真正转变观念、投身改革,使得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成为教师的身份自觉。


(四)学校面临编制“十三五”规划(甚至中长期发展)的任务,在工作中如何统筹兼顾,相互协调,还需结合实际认真思考、科学谋划。



四、2015年推进综合改革的重点任务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把综合改革方案制订、“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以及“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总台账”,一体规划、部署、落实。努力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机制,集聚人才培养资源,为学校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和活力,形成多方参与、多方投入和支持的格局。进一步加强校园建设规划,合理定位各校区功能,建设并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加强校园综合治理,为教学、科研以及学校改革发展提供支撑。完成综合改革方案制订和报批,确定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并结合实际全面实施。



五、意见建议


(一)教育部及有关方面出台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的指导性意见,尤其在建立与政府、社会新型关系方面给予指导和相应政策支持。


(二)给予相应经费支持,降低改革成本,为深化综合改革提供稳定的财政基础。


(三)加强舆论引导,畅通信息渠道,牢牢把握主动权,规避改革风险,为高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下一篇: 重庆大学章程
上一篇: 没有了
 
  Copyright © 2014 重庆大学人文学部 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05005762号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 电话:023-65106865 传真:023-65106865
邮箱:fah@cqu.edu.cn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的屏幕分辨率和6.0以上版本IE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