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启航,智慧同行。2025年7月14日至20日,重庆大学人文学部南洋理工大学(NTU)暑期交流项目的28名学子跨越山海,奔赴新加坡开启了一场知识与实践交织的学术盛宴。通过顶尖高校的专业课程与文脉考据的实践参访,同学们在多元文化碰撞中拓宽国际视野,以青春脚步丈量全球化发展脉搏,为成长履历镌刻下闪耀的新加坡印记。

跨域智汇南洋,创思智领未来
此次专业课程由南洋理工大学各领域的优秀学者领衔,呈现跨学科深度碰撞。内容从基础教育到AI革命,从水资源博弈到商业创新,这些课程如同多棱镜,让学子们透过新加坡这个“未来实验室”,看清全球变革的底层逻辑——在这里,知识不是静态的传承,而是动态的推演工具。
国家教育研究所的聂尤彦副教授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国际化的教学视野,为同学们剖析了新加坡教育体系的变革路径、核心理念和最新研究。
环境与水环境技术领域权威专家孙德莱副教授课程聚焦环境经济学的核心挑战,分析了新加坡在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深入探讨水资源管理、绿色技术创新及政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Wen Bihan副教授的《AI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与未来趋势——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商业格局》课程,为同学们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的技术演进路径及其对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影响。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杜何军副教授的《AI在实际中的运用:技术突破与产业转型》课程,聚焦人工智能落地实践,通过真实案例演示、技术拆解和行业展望,系统呈现了AI技术如何深度赋能各产业领域。
国家教育研究所聂尤彦副教授的另一门AI运用课程则创新性地探讨了AI如何重塑语言学习范式,并现场演示了语言学理论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的多项创新应用。
商学院李志锋副教授的课程《数智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环境解构与要素重组》,着力融合前沿理论与企业实践,系统阐释了在数字化与智能化双重驱动下,企业如何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获得竞争优势。

多元文化交响,狮城知行共鸣
从实验室的科技脉动到美术馆的艺术心跳,从文化中心的乡愁温度到顶尖学府的智慧光芒——这些实践课程如同精心设计的认知拼图,让学子们亲手拼凑出一个立体的新加坡:既是科技创新的试验场,更是文明对话的十字路口。
在中国文化中心,恰逢“生机盎然的世界——中国国家画院作品国际交流展”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成立十周年特展开幕,这是为庆祝中新两国建交35周年举办的艺术盛宴。同学们通过观看中国画院艺术家近年创作的55件精品力作,深切体味中国画中蕴含的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和人生观,领略绘画形式和哲学思维的结合,感受艺术作为展示中华文化精髓、促进中新文化交流互鉴的纽带作用。
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同学们在聚光灯下探索不同文化、语言和流派的融合,真实体验跨越音乐、舞蹈、戏剧等不同艺术形式的美学共创。
在华族文化中心,同学们从塑造新加坡华族文化的五大因素中感知了不同种族相互尊重与包容,通过不断融合、和谐相处,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形成了高度国际化的城市国家。
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这里充满历史韵味的建筑曾是新加坡最高法院。同学们穿过艺术展厅,踏入神秘的前最高法院核心区,在幽深且迷宫般的通道里,从囚室到法庭的历史空间演变中,探索司法历史,触摸历史与艺术的交响,感悟古建筑从司法中枢到文化地标的蜕变。
最引人深思的是国家美术馆中的亚洲艺术史图书馆,这里曾是司法系统的资料库,如今已转变为艺术史研究资料库。法律典籍变成艺术文献,空间功能的转化体现了新加坡法治精神向文化自信的延伸。同学们感慨这里不仅是一座艺术殿堂,还是历史教科书,是知识的宝库。

在为期一周的交流项目即将落下帷幕之际,项目组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羽毛球友谊赛,7月19日下午,项目学员们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生羽毛球爱好者齐聚新加坡青少年文化中心体育馆,共同参与了这场以“以球会友,羽动青春”为主题的体育赛事,这场收官之作让暑期收获的知识与情谊在运动中羽翼丰满。双方队员的相互鼓励、切磋球技、交流心得使这场体育竞技成为连接双方学子的坚实桥梁,精彩的比赛不仅为我们的暑期项目画上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句号,也为我们的学生留下了一份独特而温暖的回忆。

以专业为基,以实践为梯,人文学部暑期项目圆满落幕。这段融合专业与实践的旅程,如同滨海湾的星光,照亮了学子们走向世界的路。愿他们带着狮城的智慧与活力,在未来书写更精彩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