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侯样祥研究员为艺术学子讲述《艺术学研究法与论文写作》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3-21 点击数量:

2019319日下午三点和晚上七点,艺术学院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侯样祥研究员在艺术学院二楼学术报告厅以《艺术学研究法与论文写作》为题做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艺术学院院长雒三桂教授主持。艺术学院全体研究生、部分青年教师及本科生参加了本次学术交流活动。

侯样祥研究员作为我国著名文化学者、艺术评论家、艺术策展人。198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曾任中国文化报社编委,文化艺术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北京市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研究方向涉及历史学、科学人文关系、艺术史论、文化智库等。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其中《发微探真 不囿成说——读杨向奎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图书馆喜忧录》、《儒学与现代化一一杨向奎先生访谈录》、《“科学与人文对话”学术座谈会综述》、《低幼文学创作出版何处去》等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儒学与现代化一一杨向奎先生访谈录》还被《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全文译成英语发表;另外,策划、主持有国家八五、十五规划重点图书“抗日战争史丛书”、“我的科学观我的人文观”,前者荣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本次讲座共分为四讲:

第一讲:优秀的选题一定来自成功的质疑。侯教授认为,做学术研究要具有科学精神,侯教授以独特的角度阐释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著名舞台剧的三个不合理性,启发学生要敢于质疑经典;又分析对比了王宏建的《艺术概论》和彭吉象的《艺术概论》,告诉学生要敢于质疑常识;还以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亦爱真理”启迪学生要敢于质疑导师。侯教授用鲜明的例子告诫学生:人文社会科学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要勇于“找茬”,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

第二讲:“三重证据法”。写论文是一个求证的过程,侯教授借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文献材料、实物材料(考古、馆藏)、田野调查三种方法查找线索和证据,用自身实践和切实体会告诉学生要“论从史出,字字有出处,句句有根据”,此外,侯教授还阐述了三重证据法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提醒学生孤证不立,要在证据之间相互论证。

第三讲:让结论无限接近事实真相。侯教授一再强调,艺术是一个人文主题,人文社科类研究没有唯一的结论、没有唯一的真理,所以要无限接近事实真相,提醒学生在下结论时不能过于偏激,要在人文发展史的大格局下给某一个小问题下结论,而不是就事论事。

第四讲:“引经据典”与“抄袭剽窃”。侯教授引用各种例子,为学生们划清了“引经据典”与“抄袭剽窃”的界限,特别强调了文章注释的重要性,侯教授认为学术研究是一个爬台阶的前进过程,现在的研究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并且还要为后人的学术研究建立平台,这是每一个学术研究者的义务和职责。

侯教授以其渊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理论水平诠释着艺术学研究法,并通过形象有趣的案例对学术研究中论文的写作进行了规范和指导。雒三桂院长基于侯教授的讲解进行补充和延申,并结合自身经历向全体师生分享了心得和体会。

 


Copyright © 2024 重庆大学人文学部 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05005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