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旭 来源:人类学研究中心
2014年10月11至12日,“灾难人类学:环境意识与历史记忆”工作坊在重庆大学顺利举办,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等国内外24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讨论有关灾难人类学研究的相关问题。本次工作坊由重庆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主办。
工作坊为期两天,分为开幕式、主旨发言、专题发言、专题讨论和会议总结五个环节。开幕式上,重庆大学高研院人类学中心主任周永明教授代表高研院致辞,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了欢迎和感谢。重庆大学高研院人类学中心资深访问学者彭文斌教授对工作坊主题进行了阐释并对会议日程做了详细安排。
华东师范大学王晓葵教授和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罗伯托·巴里奥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做了精彩的主旨发言。王晓葵教授从研究范式、分析内容与对象、分析的基本立场、研究框架和分类对灾害记忆传承的路径与方法进行了界定和阐述。罗伯托·巴里奥教授则以其多年的灾后重建研究的民族志细节,展现了人类学研究灾后重建的复杂性。
这次工作坊的举办和灾难人类学近十年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汶川大地震之后,学者们对于诸种灾难事件的发生及其影响日益关注,对灾难研究在不同领域方兴未艾,而人类学强调田野的调查方式以及学科对于受灾主体生命体验与文化实践的关注,为灾难的跨学科、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更具公共性、应用性和反思性的人文视野。借助中国历史经验和民族志知识,阐释当前的环境政策、灾难记忆、环境的脆弱性、灾难的公共话语实践,将灾难人类学的研究进一步向象征、历史记忆、地方性知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深度拓展,正是本次工作坊的主旨所在。
本次工作坊的讨论主要围绕“灾难人类学理论、方法与民族志书写”、“灾难史、记忆与文化阐释”、“灾后重建与治理”、“雾霾的灾难人类学研究”、“灾难认知与应对”五个专题展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赵旭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王晓葵教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周永明教授、西南民族大学的杨正文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的张亚辉教授、中山大学的张应强教授分别针对各专题发言做了细致的评议。
在两天的工作坊中,学者们围绕主题演讲和讨论,对于灾难人类学的研究内涵、理论意识、个案调查和分析都有了深化的认识,纷纷表示收获颇多,会场座无虚席,互动十分频繁。在工作坊结束之前,彭文斌教授对工作坊进行了总结,并和与会学者共同讨论了中国灾难人类学学会筹建事宜,讨论一致通过在重庆大学人类学中心设立灾难人类学学会秘书处。同时,王晓葵教授表示愿意于2015年9月在华东师范大学承办下一届的灾难人类学工作坊。
经由本次工作坊,灾难人类学的研讨有了更为清晰的会议范式,并为灾难人类学工作坊规范性地定期召开打下了基础,对于进一步推动灾难人类学发展和中国人类学创新都有着重要意义。